学院导航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国际交流
学生管理
招生就业
党团工会
校友工作
口译大赛
欧洲学院举办“讲好中国故事”之译者角色化研究学术讲座
日期:2023-05-29 浏览次数: 字号:[ ]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动向,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与研究生院于5月25日共同举办2023年“研究生翔宇学术大讲堂”系列第2期,邀请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之译者角色化研究。欧洲学院院长蒋璐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活动。

周领顺博士,扬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校“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原创者。本次活动中,他首先谈及了译者角色化研究所涉及的层次问题,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层次问题:即意义正确阐释与讲述方式之间、语言讲述方式与语言讲述方式之间、翻译实践(译者末来角色化准确定位)与翻译评价(对译者过去角色化研究)之间以及翻译与传播的关系,以此提醒大家一定放宽思维去研究翻译,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词句的探究。周教授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例,提出“正确”阐释“意义”与“讲好”故事的这一概念,他认为这里的“正确”说的是方式不是内容。“讲故事” 需要生动、有趣、能针对听众甚至是消费者的需要来讲述,要冲着听故事的人的需要讲。在这一小节的结尾,周教授进行概括: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他还提出了超越语言讲述之外的译者的角色化这一命题。他认为,关于“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模式中的 “译者”的位置:译者的属性是两个:语言性和社会性,语言性负责翻译内部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社会性负责翻译外部的社会需求(先有读者,再有市场,再构成整个社会)。此外,他还提到了AIDA(A=Attention、I-Interest、D=Desire、A=Action)原则,强调谁是“读者”,是译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最后,周教授还谈论了翻译与传播的三大矛盾以及绍译者行为研究建设路线图等知识,分析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研究路径、研究手段等问题。他总结道: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翻译研究,应该超越传统的翻译研究,从新的角度思考,就会有创新。

蒋璐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并就讲座内容给在座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大家拓宽思路,注重挖掘潜在的研究方向,在翻译研究上有创新。随后师生进入了问答环节,提问涉及译者角色化研究与译者行为研究如何理解关联、社会接受里面的“市场”和“读者”层次化等问题。周领顺教授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从“译者行为研究”这个大概念以及“层次化”无限剥离的角度切入,剖析了不同读者之间、不同市场之间的区别,强调译者行为研究注重的是翻译过程并把翻译看成一场社会活动。问答环节结束后,大家都表示周教授的解答水平高且详细生动,师生互动氛围融洽,与会人员都受益颇多。

参加本次线上学术活动的有欧洲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及校外多所高校师生130余人。


教研动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